自然 ①即“自然界”。廣義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,與宇宙、物質(zhì)、存在、客觀實在等范疇同義,包括人類社會。狹義指與人類社會相區(qū)別的物質(zhì)世界。通常分為非生命系統(tǒng)和生命系統(tǒng)。被人類活動改變了的自然界,通常稱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。 ②天然而非人工的:自然銅|自然力|自然風(fēng)光|自然資源。 ③自然而然;按事物內(nèi)部規(guī)律發(fā)展變化:自然免疫|順其自然|自然消亡|他自然能想出辦法來。 ④自若,不拘束,不呆板:動作自然|表情自然|他表演得很自然。 ⑤副詞。當(dāng)然:你是他父親,他自然聽你的|你去請他,他自然會來。 ⑥連詞。表示轉(zhuǎn)折:我們不能過分強調(diào)條件,自然,也不能不講條件|寫文章要注意表達形式,自然,更重要的還是內(nèi)容。
貼切
勉強;生拉硬扯:人之才性,各有能否,不可牽強|這條理由未免過于牽強。
(1)
他的論點似乎是牽強和不合理的
(2) ∶牽強附會
牽強不通
未免過于牽強
亦作“ 牽彊 ”。 1.猶勉強。 唐 皇甫冉 《同李司直諸公暑夜南馀館》詩:“微官朝復(fù)夕,牽強亦何心。” 宋 司馬光 《辭免館伴札子》:“臣所以輒違詔旨,再三固辭者,非敢避事偷安,誠以人之才性,各有能否,不可牽強。” 宋 李綱 《與程給事書》:“而今者,誤蒙諸公推挽,牽彊至此。”
(2).猶言牽強附會。 宋 羅大經(jīng) 《鶴林玉露》卷六:“ 李公甫 表云:‘ 漢 使嚙氈,未必得 匈奴 之要領(lǐng); 楚 軍挾纊,惟當(dāng)堅 祈父 之爪牙。’語雖巧,頗牽彊。” 金 王若虛 《論語辨惑二》:“‘子罕言利’一章,説者雖多,皆牽強不通。” 馬南邨 《燕山夜話·白開水最好喝》:“古人也有把天下各種水,分別次第,評定優(yōu)劣的,未免過于牽強,不盡合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