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末倒置 本:樹根;末:樹梢;置:放。比喻把主次、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。
原指做事違反常理,不擇手段。現(xiàn)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(shí)代潮流或人民意愿。
[attempt to go against the tide of history;do things in a perverse way;turn back the wheel of history] 做事違反常理,后多指做事違背正義和時(shí)代潮流
做事違反常規(guī)或違背情理。語本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吾日莫途遠(yuǎn),吾故倒行而逆施之。” 司馬貞 索隱:“譬如人行,前途尚遠(yuǎn),而日勢(shì)已莫,其在顛倒疾行,逆理施事,何得責(zé)吾順理乎!”《漢書·主父偃傳》:“吾日暮,故倒行逆施之。” 顏師古 注:“倒行逆施,謂不遵常理。” 清 葉廷琯 《鷗陂漁話·馬士英有才藝》:“﹝ 馬士英 ﹞乘時(shí)竊柄,倒行逆施,為后世唾駡而不惜。” 聶紺弩 《從陶潛說到蔡邕》: 汪 周 之流的倒行逆施,乃是知法犯法,明目張膽地自絕于 中國(guó) 人。